找到相关内容296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》(六)

    你见解真的很高的话,那你的行为一定是很谨慎的;你的见解不高,那才会造就一些颠倒:我做一些恶业也不要紧,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,任何事情都可以做。当你这样想的时候,已经足以证明你的见解并没有多高;如果你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14470384707.html
  • 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

    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的“五戒”,比做儒家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“五常”,他们说:“人乘者,五戒之谓也。……以儒校...

    郭朋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500784780.html
  • 社会和谐与宗教承担

    影响。这样一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基督宗教中,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其他宗教中。例如,佛教有所谓“五戒”:“不杀生”;“不偷盗”;“不邪淫”;“不妄语”;“不饮酒”。这五条差不多都可以看作是有关世俗法律和世俗道德...

    段德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0885334.html
  •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

    梵网合注自序》中述及此因缘时也说,自从由谤佛而翻然悔悟出家向佛后,先是矢志参禅,虽“数发悟解”,却“克证无期”,对于少时谤佛的罪障感一直余悸难消,惟恐“生增上慢,以蹈迩来大妄语之覆辙。”因而时常思忖“应...

    周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685348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佛陀全都出现于人类之中。佛教所说的教法,就是教导人如何才能离苦得乐,得证涅槃。“复有十业。能令众生得人趣报。一者不杀。二者不盗。三者不邪淫。四者不妄语。五者不绮语。六者不两舌。七者不恶口。八者不贪。九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一]

    一)不杀生——不杀生悟无生即解脱。(二)不偷盗——能舍一切,一切不取,即是解脱。(三)不淫欲——不淫欲,身心清净,是为解脱。(四)不妄语——无妄归真就是解脱。(五)不酤酒——无无明,无明既无亦是解脱。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420687080.html
  • 法华经演义科

    。忽觉快畅。罪庆交怀。嗟乎。实自愧矣。毫无梵行。敢希圣应。良繇愍(和)劣智。大事难成。故垂慈冥被。始可克终。此实直言。并非妄语。所以十住断结经云。上方安寂世界。妙识如来。随众生根。权现吉祥睡相。众生效...

    广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15788939.html
  • 论师的业力观

    世尊制戒。如四波罗夷中之妄语戒,即是因佛弟子未证说证,未得说得而制的。详见《四分律》,大正22.577中--579上。   注3:三个事缘:一、迷祇迦在树林中修禅,当坐在某一树下时,就现起贪欲的念头;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389878.html
  • 论师的圣果观(下)

    食终不留遗余,六、终不妄语,七、不群类相佐,八、不吐恶言,九、不有狐疑,十、不恐惧,十一、不受余师,又不更受胞胎(《增壹阿含经》,大正2.796上--797中)。   由《增一阿含》的“无有阿罗汉还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489879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之禅波罗蜜(下)

    禅定时,自谓难事已得,而以自高。   云何见多?以我见等入禅定,分别取相,是实,余妄语。   是三,名为微细乱。   从是因缘,于禅定退,起三毒,是为粗乱。   (2)释禅味   味者,初得...

    厚观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789888.html